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,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。他废黜申王后和太子姬宜臼,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储君。这一举动激怒了申侯,导致其联合缯国和犬戎攻入镐京,最终杀死幽王和伯服,西周王朝就此覆灭。随后,诸侯拥立原太子姬宜臼继位配资网站大全,是为周平王。公元前770年,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阳,开启了东周时代。
然而,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却揭示了这段历史更为复杂的真相。东周的建立并非如《史记》所述那般简单,而是经历了残酷的权力斗争和血腥冲突。现代学者通过研究这些珍贵文献,为我们还原了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。
关于烽火戏诸侯的典故,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民间传说。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的真实动机,很可能是为了遏制申国日益膨胀的势力。这一政治博弈最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被废的太子姬宜臼逃往外祖父申侯处寻求庇护。申侯联合鲁侯、许文公在申地拥立宜臼为天王。这一僭越行为激怒了幽王,他率军讨伐申国,导致申国与缯国勾结犬戎反叛,最终灭亡了西周。
展开剩余67%清华简《系年》中的记载与此吻合:幽王围攻西申时,申国拒绝交出宜臼。缯国趁机引犬戎入寇,导致幽王和伯服被杀,西周灭亡。
但历史转折出现在幽王死后。《竹书纪年》记载虢公翰另立王子余臣为携王,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。直到21年后,晋文侯杀死携王,才终结了分裂状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史记》完全遗漏了这段关键史实。
关于二十一年的具体纪年,传统观点认为是晋文侯在位21年(公元前760年)。但清华简明确记载这是携王在位的第21年(公元前750年),这意味着东周实际建立时间比传统说法晚了20年。
从竹简记载可以看出,当时许多诸侯大臣更支持携王而非平王。最初拥立平王的只有申、鲁、许三国,晋国并未参与。那么晋文侯为何最终选择支持平王?
历史学家钱穆在《国史大纲》中指出,晋文侯觊觎黄河西岸土地,而携王的存在阻碍了他的扩张野心。平王为获得支持,不得不以王室土地为代价贿赂晋、郑、秦等国诸侯。这种权宜之计虽然换来了王位,却严重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,为东周的衰微埋下伏笔。
根据清华简记载,在幽王死后第九年(公元前762年),晋文侯将平王迎至少鄂,后立为京师之王。三年后(公元前759年)才正式东迁洛邑。其中少鄂和京师的确切位置至今仍有争议,近年陕西韩城发现的嬴姓京国遗址可能与之相关。
综上所述,这段历史的真实脉络应该是:
公元前771年:西申、缯国勾结犬戎灭西周,幽王后出现二王并立;
公元前762年:晋文侯为利益倒向平王,三年后促成东迁;
公元前750年:晋文侯杀携王,真正建立东周政权。
这一重建的历史叙事,不仅修正了《史记》的记载,更揭示了权力斗争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政治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